ID: 22785500

江西省宜春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4266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语文,PDF,试题,二模,考试
  • cover
宜春市2025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 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 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 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 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磴、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 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 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寓莱、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 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有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 令人照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战时空 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 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 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从桐城派的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 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 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 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 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 大海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 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 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 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 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 曾国藩孚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 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 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 觉世牖民, 语文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