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字为子瞻,别号又唤和仲,东坡居士为其自称,谥号文忠。此人乃眉州眉山(今之四川眉州)人士,为北宋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及诗人,豪放派文学之代表人物,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罕见之全才。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总结自己的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1036-1101) 作者介绍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作者简介 元丰三年黄州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迁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颍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逝世常州 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 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 被贬海南岛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贬再贬的人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 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赤壁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 《自题金山画像》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 ……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文体常识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记 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 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自然景观 明确字音 彭蠡(lǐ) 郦(lì)元 钟磬(qìng) 桴(fú) 铿(kēng)然 栖(qī)鹘(hú) 磔磔(zhé) 鹳(guàn)鹤 噌(chēng )吰(hóng) 穴(xué)罅(xià) 涵澹(dàn) 窾(kuǎn)坎(kǎn) 镗(tāng)鞳(tà) 如乐(yuè)作焉 汝识(zhì)之乎 无射(yì) 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并提出怀疑。 第1段 (质疑)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2段 (察疑)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第3段 (释疑) 概括大意 疏通文意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彭蠡:鄱pó阳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