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种树郭橐驼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 文学家 眉山人 作者简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作者简介 诗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全能苏 六边形战士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 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资料链接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 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 资料链接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说明、议论、抒情成分。 ①碑记:古代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摹山范水、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带抒彩的《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记 回顾以往所学, 想一想苏轼还写过哪些 千古流传的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 资料链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子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这两篇游记具备哪些构成要素? 所至 所见 所感 结合游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参考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在了解《石钟山记》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结构。 结构 【第一段】游因———质疑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游历———解疑 通过实地观察,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第三段】游感———结论 提出自己的思考 翻译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靠近 拍打 即使 使……发出声响 敲击 鼓槌 传播 消失 这种 名作动,激荡,掀动 才 同“含糊” 指所在地 更加 名作动,命名 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