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轶事 孟子思想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解题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解题 姓名 田辟疆 身份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偶像 齐桓公、晋文公 嗜好 寡人有疾, 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 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 寡人好色 梦想 王天下 典故 有事钟无艳, 无事夏迎春 滥竽充数 王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