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544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适应性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69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福建省,中考,答案,试卷,语文,适应性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期中考适应性试卷2025.4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孟子 梁惠王》中“为长者折枝”的释义,历来异说颇多。东汉经学家赵岐和郑玄认为“折枝”即“按摩”,为长者解除四肢的疲劳。唐代陆善经谓“折枝”即折草树枝,后引申为为长者效力。宋代马端临认为“折枝”为“磐折腰肢”。“磬”形状像曲尺,“磬折腰肢”即形容鞠躬行礼的姿态,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之意。后世诸多争议也基本源于这三种说法。 细审文献,不难发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枝”字上:一种认为“枝”通“肢”。第二种则认为“枝”即为树枝。王力《同源词典》中,肢、枝和支三字是一组同源词,枝和支是树木的分支部分,枝与肢同,指人体的“四肢”。因此,可以将“折枝”中的“枝”理解为“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折”本指“折断”,可引申为“弯曲”。那么“折枝”确实可理解为弯腰,但直接等同于行礼未免草率。 孟子将“抉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对比,意在告诉齐宣王实施“尊老”政策轻而易举。可见在孟子看来,“为长者折枝”应为举手之劳。那么再细研三种解释:第一种“按摩肢体”,于常人而言,与人产生肢体接触并非易事,尤其“长者”为陌生老人。第二种“攀折草树枝”容易做到,但显然过于实指,树枝也并非老人必需品。而“鞠躬行礼”,虽并非难事,但更多地体现礼仪上对老人的尊重,并没有做出实际上的帮助。在经济落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强调“保民而王”,其“制民之产”系列措施中“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均突出物质生活保障。可见,孟子的民生理念非常注重务实,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永远把生存需要摆在第一位。由此,“鞠躬行礼”说显然没有为长者办实事更为实在。 如此,将“为长者折枝”理解为面对步履蹒跚、身体佝偻的老者,表现出谦恭姿态,甘心情愿地为长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更符合当时孟子鼓励君王为老弱者办实事的主张。 (摘编自袁子微《<孟子>“为长者折枝”考》) 材料二: “为长者折枝”一语的三种说法中,“行礼”说最不可信:首先,“肢”和“枝”虽同源,但在上古汉语里,“肢”只指人的四肢,其语义转移指人的腰部的时间,大约要到魏晋南北朝。因此,战国时代,“折枝”不大可能读作“折肢”,指弯腰行礼。并且,仅向老人弯一下腰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鞠躬意义,在重礼的先秦等级社会,行礼方式也颇有讲究。 “按摩”说亦不可信,将为长者按摩看作易事,不符合常理。攀折花草枝的说法亦令人费解,这实“与为长者意殊不属”,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我们认为,这里“折枝”的意思当是为长者折取树枝,用作手杖。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长”字“老”字形态相似,同作拄杖之形,杖是老者的标志。“折”字,《说文解字》释“折,断也。从斤断帅”,象以斧斤断木之形。“枝”和“肢”一样,最初应作“支”,“木”为后加义符,而古文字“支”和“丈”可能系一字分化。《说文》中“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而“丈”字篆文“从又持十”,象手持木杖之形。因此,“支”和“丈”形、义皆近。睡虎地秦简中,“支”和“丈”就同形。 从古代风俗看,先秦两汉时期,手杖除了作为老年人的助步工具,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杖文化。《礼记 王制》载老人可以“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建国后全国各地共出土了 30多件鸠杖,均产生于从先秦至汉代,证明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由君主向老人“授杖”的风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鸠形杖首内有朽木,可见杖身是用木头制成。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鸠杖上缠有十枚记王杖诏令的木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