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7295

上海市长宁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1354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上海市,长宁区,2025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上海市长宁区2025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 1.(5分)按要求填空。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则近道矣。(《    大学》) (2)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3)小宁同学要求人工智能DS评价《离骚》的艺术特色,DS认为其“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并引述了《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对此的直接评价“    ,    ”。 按要求选择 2.(3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从中国小说史发展历程看,《红楼梦》是把传统小说情节的传奇性、超迈性转变为日常生活诗意性的集大成之作。有些读者不能适应《红楼梦》,就是因为看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且往往是以深刻反映人物所属的等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等级延伸出的背后权力较量为目的的。作品主要不是描写情节的激烈冲突,而是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并让这种心灵的内在冲突弥漫在日常生活吃饭聊天的各个方面,成为《红楼梦》情节最为独特的地方。 ①几乎都被日常生活的琐琐碎碎的吃饭聊天给挤占了 ②人物之间斗智斗勇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对撞性冲突 ③通常小说情节应该呈现的强烈故事性和激烈的戏剧性 ④人物间肢体性的激烈争斗和打斗的热闹不仅占比较少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以上语段选自《<红楼梦>通识》,小宁拟通读这个语段所在的章节。以下最有可能收录这个语段的章节的名称是(    ) A.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机锋 B.大宅门中的阶级与权力 C.家族故事的原型与寓意 D.贾府内外的几百张面孔 二、阅读70分(一) 3.(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的近忧和远虑 ①本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的惊人发展堪称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些技术将要给人类带来根本性的巨变。就技术应用而言,人工智能似乎能够普惠人类,并不违反平等原则,因此在伦理学上并无明显疑点;但就其革命性的后果来看,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或重新定义人类,有可能彻底改变生命、人类和世界的性质。这个革命过于重大,我们难以判断这样深刻的“升级”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所以,人工智能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疑问。 ②我们把能够形成“存在升级”的人工智能看作“远虑”,而把将在近年里确定能够实现的人工智能看作“近忧”,我们的讨论也将由近及远来展开。作为近忧,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非常可能提出以下伦理学问题。 ③第一,智能驾驶悖论。这是近来已普遍引起关注的实际难题。假如智能汽车在路上遇到违规突然闯入的行人,若避让行人就会撞车而伤害乘车人,因此无法两全其美地同时保护乘车人和行人,形成两难选择。假如智能汽车的编程是牺牲乘车人而保护行人,那么这样的汽车难以被市场接受,没有人会购买或租用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汽车;假如编程为保护乘车人,也恐怕通不过市场准入评估,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汽车也同样不可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成为无意违规的行人。即使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也仍然会担心被设置为优先保护乘车人的程序产生误判。 ④这是人的悖论,不是机器的悖论,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伦理规则的缺失。机器只是遵循规则而已,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应该为自动汽车选定什么样的规则。这个问题的理论难点在于:在理想化决策框架中,若假定每个人均为理性决策者,并且每个人既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乘车人,又假定人们的选择总是优先满足风险规避原则,那么就不可能选择一种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祸及自身的高风险规则。我们当然可以寄希望于将来会有一个完美的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但自动智能驾驶悖论目前在伦理学上是无解的。 ⑤智能驾驶仅是人工智能代理行为的一个缩影,更广泛的技术伦理困境在于: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行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