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5分 得分: 一、〔武汉市期末〕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10分)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竹子的特点,其中“咬”和“不放松”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子 的特点。(1+2,共3分) 2.语文联系结合下面的资料分析:郑燮和他诗中的竹子有什么共同之处 诗人借竹子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志向 (4分) 资料:郑燮出身贫寒,他为政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的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为官时推行了很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当时的豪绅、官吏的利益,于是告病还乡。 3.诗人在诗中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诗句还有: , 。(每空1分,共3分) 二、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10分)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 B.甲光向日金鳞开(迎着) C.霜重鼓寒声不起(达到) D.报君黄金台上意(报答) 2.用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写敌军来势汹汹,将士们临危不惊,准备出击的诗句是“ , ”。 (2)表现将士们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 , ”。 3.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第二句中的“金鳞开”指的是城内守军的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B.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阴寒惨切的战场气氛。 C.第六句写出了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也说明将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这首诗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三、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16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1.下面成语中的“善”与“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多多益善 B.多谋善断 C.心怀不善 D.善始善终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惟/弈秋之为听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根据文言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并填空。(每空1分,共7分) 文中画“ ”的两句话是 (设问句 反问句),这两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 的差别,而是因为 。 4.作者通过这篇文言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一个具体事例证明作者的观点。(4分)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练习。(13分) 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逮(dài):达到,及。②邑人:同县的人。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受雇为人工作。⑥遂:最终。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3分) (1)穿壁引其光( ) A. 凿穿。 B. 通过。 C.把鞋袜等物套在身上。 (2)不求偿( ) A. 报酬。 B. 偿还。 C. 满足。 (3)愿得主人书( ) A. 愿意。 B. 希望。 C. 祝愿。 2.写出文中画“ ”句子的意思。(2分) 3.按要求在文中进行标注。(每题1分,共2分) (1)用“ ”画出“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 (2)用“ ”画出表明匡衡用功读书,取得好的结果的句子。 4.本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表现了匡衡勤学。出自这篇文言文的成语是“ ”。这篇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1+1+1+3,共6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6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10分) 材料一: 儿童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