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8696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33116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安徽省,联考,PDF,试卷,语文,第三次
  • cover
202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名家马其昶及其长孙马茂元救投整理的《韩昌黎文集》用的是“受业”而不是“投业”。其二, “受”不是“投”的通假字。“投”是“受”的后起加符宇。段玉栽在《说文解宇注》中解释 道:“受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符一也。”“受”本身包含接受和给予两方面意思, 语 文 也就是所谓施受同辞。即你范与我,对我来说是接受,对你来说是投予。古宇形上面“爪” 即手,下面是“又”,亦为手。中问部分即接受和投予的东西。“投”与“受”不是通假!何况, 在《师说》中,韩愈是把“受”与“投”分开的。文中有“彼童子之师,投之书而习其句读”,这里 考生注意: 用的是“投”,即救投学业之意。开头的“受”不能解释为“投”是很济楚的,解为“接受”,也不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准确。“受”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学习。这种用法在唐以前很常见,如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解序》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其中的“受”就是学习的意思。“受业”即学习“古文六艺经 需改动,用粮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題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 典”。而在领悟修己治人之道和学习经典过程中,必然有疑惑,“解惑”也就是曾国蒂所说的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解此二者之惑。因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慈也。”正确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救师,自己要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肩负起复兴道统的责任,学习古文六经之业,解决求道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死难问题。 (摘编自李建明《韩愈〈师说)之“师”新解》) 一、阅读(71分) 材料二: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小学”指的是文字学(字形结构)、训沽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义演变)、文献学(版本校助)。我在学校救书的时候就强调这个问题,中文系一般分为 材料一: 文学专业和汉语专业,我在文学专业,教了一辈子中国文学史,但是我总强调:文学专业的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 学生应该对汉语专业不说是新通吧,至少是应该略通。上世纪80年代我柿到历史系以后, 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投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一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断 常和历史系的同学说,司马迁不但是位史学京,更是位大文学京;写《汉书》的班固也是位文 文识字的救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种老师的标准很高,不仅满腹 学家,文笔也是很捧的。很多史学家的文笔都不错,特别是宋代,歌阳修是修《斯唐书》和 经纶,而且要是“闻道”者,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念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 《新五代史》的,但是谁都知道欧阳修是位大文藂;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是位文学家,别 好为人师而著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看他的《资治通鉴》有的内容是抄的古书,是第二手材抖,但是他很善于剪裁,很善于安排史 闻有师,有菲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也充分说明,“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 料,完全可以作第一手材耕使用。到了济朝,很多研究史学的,文笔也都很不错。比如梨自 与此相关的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慈也”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老师,是借以传 珍,你说他到底是个文学家,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史学家呢?我看都是。所以我跟学生们强 投道理、救给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一句揭示的是老师的职能,其中,“道”为孔孟之道, 调:你们得学会动笔,能写出有文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