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2295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日期:2025-04-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211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课时
  • cover
三下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文本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游泳、林中采蘑菇。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勾勒出一幅幅乡村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 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 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绘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思维能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展开想象说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品味词句所表达的情趣,感受乡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乐趣。(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童年是一个美丽的百花园。童年,也总是离不开一个“玩”字。你们喜欢玩吗?会玩什么呢? 古代的小孩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