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30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9626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发展,教学设计
  • cover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一部分 课前预设系统部分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二、课标解读 结合课标要求和本课具体内容对课标解读如下: (一)结合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二)结合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一国两制”的落实,运用时空观念认清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的系统认识。 (三)通过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等内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和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开辟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设置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三目内容,讲述了1978年以来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相关史实,涉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等重点内容。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及同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因此本课需梳理4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需要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如何带领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进程及“一国两制”等部分史实,借助各类媒介对改革开放等内容也有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课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生较难从整体上建构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知,从而把握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内容及特征。另外,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概念,如保税区、《反分裂国家法》等,会给学生解读文本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历史学习,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唯物史观,可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需要以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重大意义。同时,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图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习兴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就不胜枚举,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陌生,适时地结合当下的国内外热点时事来学习本课,有助于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目标 (一)列表整理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叙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基本史实。 (二)研读史料,借助史料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从开辟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阐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三)分组讨论,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说出对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史实的感想,在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