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05117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2292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考试,山东省,模拟,PDF,试题,语文
  • cover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 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 念、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 力和风采。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 法,强化了小农家庭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 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耕读传统 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日耕与读;兴家两字,曰 俭与勤”。北宋的宋仁宗颁布了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 须在本乡读书应试,这一政策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不仅仅 是富裕家庭的追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 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 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 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 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圖国艇 人二耜并耕,即耦耕。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 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开田辟壤、种植收获、 挖渠建陂、抵御灾害等都需要人们互助合作,四川都江堰、安徽芍陂等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就是 人们集体劳动的见证。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等形式繁 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邻间在共同劳动中,形成情感认同和规 则意识,中华农耕文化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合 作在农业生产上有其必要性和普遍性,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农村 重要的经营方式,全国近一半农户依此开展生产、流通、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实际上,对于“农”,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农耕文化曾经的辉煌是毋庸置疑 的事实,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快速推进中进退失据,也是客观现实。 若务农无法让耕者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若“跳出农门”成为每一个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 希冀,若乡村即便发展起来也是“奔驰宝马在猪粪堆里狂奔”,如此这般的乡村与农民,又何谈 农耕文化的自信,又何来农耕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文化课题,同时,也是一个“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