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充实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内容,以货币、税收两方面的制度为关注对象,货币发行和赋税征收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就现代社会而言,货币发行和税收征缴是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支柱。无论是货币制度还是赋税制度,从古到今都有相当大的变化。其变化的深层动力,主要来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中的第一课,分为两个部分:货币的演变历程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子目一通过梳理中国货币演变史,指出人民币在借鉴历史基础上,确立的发行原则;子目二通过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三个阶段,指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两个子目立意在于货币权与国权,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 二、学情分析:本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中外历史纲要》学习,他们已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宏观把握。不过本课内容既要求掌握具体的货币知识,又要理解货币演变与国家治理的抽象关系,甚至跨学科涉及经济学概念,因此教学难度颇大。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中国货币演变的情况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通过观看视频、史料探究理解中国货币发展的情况,探索其演变的规律,理解货币发行与国家统一、治理能力的关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人民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与使用情况,认识到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与途径,货币权与国权,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重难点: 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货币演进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难点:货币演进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五、审辩式教学备课思考: 要点1:育人视角:审辩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到问题的原点,引领学生以主人或者当事人的姿态来想办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认识到币权事关国权, 币运事关国运。 要点2:知识选择:本课线索清晰,但内容繁多,专业性强。所以,应抓大放小,把握核心线索,主干知识和关键节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纠缠细枝末节,重在他所规律,贵在体悟启示。故选取五铢钱、纸币、明清白银、国际货币兴衰。 要点3:抉择导向:创设情境,理解、评判统治者在面临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不足、加强集权问题时,在货币方面的抉择。 六、教学过程 课前任务 结合导学案和教材进行预习,填写表格 1.中国货币演变历程 时期 背景、原因 地位或评价 夏 商后期 战国 秦汉 宋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2.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阶段 主导国家 体系 原因 影响 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二战后--70年代中期 70年代至今 导入新课:教师拿一张100元人民币和同样尺寸大小的白纸(长15.6cm,宽7.6cm)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何疑问? 生1:一张百元钞票,一张白纸 生2:都是纸质的 生3:一个能购买东西,另一个不能买东西 生4: 都是纸,命运咋这么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纸币和白纸比较入手,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货币的兴趣,带着问题、疑问学习本课。 授课过程: 第一部分:知识铺路———中国货币演变历程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填写中国货币演变历程表格,概括中国货币的演进规律。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生动形象,学生易形成感性认识;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熟悉教材,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的表格的形式和概括演变规律,加深理解和思考。 第二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