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 分)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学校准备开展 “我的语文生活”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活动一】历史文化中的语文 走进语文园地,走近历史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由不同时代的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而来。从古至今,不少英雄豪杰或平凡人物都曾经留下自己的足迹【甲】潜心贯注的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锋芒毕露的刘禹锡,身居陋室,读书弹琴;游历齐鲁的杜甫远望泰山,壮志凌云;因公殉职的黄文秀,鞠躬尽瘁,可歌可泣;遨游太空的杨利伟归途惊心动魄,圆满完成任务;修葺茅屋的瑶族老人,品行如梨花般纯洁美丽【乙】 他们伟大的精神,如迸溅的火花,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1.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可歌可泣 B. 遨(áo) C. 修茸 D. 迸(bèng) 2.文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潜心贯注 B. 锋芒毕露 C. 壮志凌云 D. 惊心动魄 3.以下是同学们的学习心得,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一定会接过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炬,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B. 漫步语文园地,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原来历史上有这么多值得欣赏和学习的人物。 C. 我们初中生认真学好语文,不仅能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还能增长知识才干。 D. 前辈们的可贵精神指引着我们,能否继承他们的奋斗精神对我们的人生起决定作用。 4.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甲】;【乙】。 【活动二】生活中的语文 小文的奶奶新开了一家面馆,正在为招牌名发愁。下面是她从街市上拍到的招牌名,请仔细观察并完成问题。(4 分) (1)请你简述图片中招牌名的共同特点。(2 分) (2)通过开展 “我的语文生活” 综合性学习活动,小文了解到,这种招牌名并不规范。请你替小文向奶奶做出解释。(2 分) 二、阅读理解(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 - 8 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6.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惟吾德馨” 中的 “惟” 与 “惟手熟尔” 的 “惟”,意思相同。 B. “可以调素琴” 中的 “素” 与成语 “训练有素” 的 “素”,意思不同。 C. “无丝竹之乱耳” 中的 “乱” 与 “手忙脚乱” 中的 “乱”,意思不同。 D. “有仙则名” 中的 “名” 与成语 “莫名其妙” 中的 “名”,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有龙则灵” 中的 “则” 与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的 “则”,意义和用法相同。 B. “无案牍之劳形” 中的 “之” 与 “持就火炀之” 的 “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C. “无丝竹之乱耳” 中的 “丝竹” 都是乐器,其中 “丝” 指管乐器,“竹” 指弦乐器。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先以 “苔痕” 二句写 “陋室” 环境之清幽宁静,再以 “谈笑” 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 二句则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B. 文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方面展示作者的 “德馨”。 C.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陋室” 就不陋了。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