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0346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日期:2025-05-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9534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课,中国,近代,当代,政治制度,演变
  • cover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民国经历了三个政府的统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1、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4)纪元: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目的:①直接: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②根本: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变化:由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 (3)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进步性: 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推动中国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局限性: 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③未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1、背景: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历程: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③1913年春,因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④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⑤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政党数量多;②参政意识强;③党争激烈,不受监督;④腐化严重 3、混乱的政治格局: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一党训政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一、军政时期(1924—1928):“以军治国”时期,国民党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统一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二、训政时期(1928—1948):“以党治国”时期,国民党训导国民,开启民智,培育民主意识,为宪政做准备。(主权在民原则) 三、宪政时期(1948年以后):“还政于民”时期,制定宪法,强调主权在民,民众是宪政的主要力量。 1、训政时期(1928-1948) (1)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2)内容: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初衷。 2、宪政时期(1948年以后) (1)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