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1、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少数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政策: ①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②地方:北方: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作用: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①北方———匈奴 西汉初:朝廷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远方,无力再犯中原 (2)地方: ②西部: 设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③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方式: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分民屯和军屯) 作用: ①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迁徙、大交融 1、表现:五胡内迁、北民南迁、汉化改革、共同开发 2、影响: ①促进民族大交融; 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机构设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鸿胪寺:接待礼仪 隋朝: (1)民族: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政策: ①加强治理岭南:册封谯国夫人 ②边疆推行郡县: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三次到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 唐朝: (1)民族: 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 (2)政策: ①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②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接纳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③设置各种边疆管理机构:如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用各民族首领任职, 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羁: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 縻:用经济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方式: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武力征服;和亲;会盟通好。 特点:以和为主,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影响: 有利于民族交融; 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边疆开发,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3、宋朝: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①并立: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 从没有中断过。 影响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四)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元朝: (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2)政策:“行汉法”;对不同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