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0387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6次 大小:295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导学案
  • cover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统治者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赋役的征发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基础,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其他:关税、市税等。 2.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庸)、兵役、和杂役。 (体现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一)先秦时期———西周时期 贡赋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属周王所有(土地国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一定贡赋。 诸侯的义务: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一)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1、背景: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2、表现: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②鲁国:“初税亩”(前594年,是指无论公私田,按田亩实数收税) 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 3、实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4、影响: 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③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秦 汉 田赋 “收泰半之赋”,需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与民休息”,田赋税率大大降低。高祖:十五税一;景帝:三十税一 人头税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二十倍于古” 口赋(7-14岁);算赋(15-56岁),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 徭役 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汉朝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货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重农抑商政策) 思考:秦汉时期田赋和人头税,哪个负担更大? 秦汉时期,田赋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国家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大部分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受田农民要向国家交税和服役。 1,含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以户为单位,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2、影响: ①使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结合得更加紧密。 ②有利于赋税收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四)隋唐时期 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受田不足比较普遍) (2)对象: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 (3)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代役税。成年男子服役期间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代替徭役,称之为庸。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租庸调制(注意:露田和口分田不得买卖) 积极:①改变了混乱的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政府税收。 局限: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就无法维持。 3、唐中期以后:两税法 思考:为什么唐中期以后两税法会取代租庸调制呢?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