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纪元:中华民国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2)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材料一 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1912年8月,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而由自己代理。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材料二 从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宋教仁等全力投入竞选,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1)政党之争与“宋案” 3、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 宋教仁主持 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共和党:旧官僚、立宪派 黎元洪主持 民国初期除国民党外,最重要的党派 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袁世凯说:“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说:“国民党又少了一个讲道理的人。”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和内阁,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 思考二次革命的影响? 影响:辛亥革命最后失败。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3)袁氏复辟:准备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