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1659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18300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广东省,PDF,试题,语文,综合,测试
  • cover
2025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23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 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I(共 5 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 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 1936 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 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 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 吗 ”这促成了他于 1950 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 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 B(比如女人),一 个模仿者 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 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 A和 B 提问,比如 C问 A 和 B:“你的头发有多长 ”模仿者 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 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 A可能会说: “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 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 的!”但 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 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 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 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 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 ”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 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 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 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 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 1972 年,针对图灵 1936 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短评,称其为“图 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 人显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 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 ”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 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 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 第 1 页 共 8 页 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 2000 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 1980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 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