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2088

3 《鸿门宴》课件(共32+30+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770230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32+30+41
    (课件网) 门 宴 鸿 司马迁 第三课时 素养 核心 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壹 贰 叁 肆 理解文言内容,学习历史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学习文中人物在激烈矛盾中的语言、行动等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体悟我国第一部纪传体著作《史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回忆《鸿门宴》的图解。想一下,我们前两节课讲解了哪些内容呢? 无伤告密 项伯夜访 项伯说情 沛公逃席 还剩下什么内容没有讲解呢? 沛公赴宴 鸿门饮宴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究 PART 1 探究文本 文本分析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派 告辞 小节 拒绝 正 怎么办 作为 刀和砧板 语气词 辞谢 判断句 文本分析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译文: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带了什么 赶上 替 表恭敬 距离 宾前 定语后置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说文解字》:“璧,瑞玉圜也。从玉辟聲。”璧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的。《周礼 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在古代用玉制的六器中,“璧”被列为首位,是重要的祭祀礼器,是十分珍贵,高贵的东西。因此,玉璧象征君主和政权。所以刘邦向项王献璧其实是表示他承认项王的绝对统治权,甘愿臣服。 璧 知识扩展 “斗”是一种斗形玉器。《楚辞·王逸》记载“将丧兮玉斗,遗失兮钮枢。”玉斗在古代被用来祭祀社稷的,代表了中心、身负重任的意思。范增是项羽的谋士,被项羽叫做亚父,是匡扶社稷的宰相。刘邦送玉斗给范增意思表达对他的尊重和推崇。但范增没有像项羽一样欣然接受,他头脑清醒,用剑击破了玉斗,意思是看穿了刘邦的诡计。鸿门宴到此就结束了。 斗 知识扩展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耳饰和佩饰。 “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珪、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范增举玦,是要告诉项羽坚决地同刘邦一刀两断。 玉玦 知识扩展 刘邦给两位送礼,用的动词是不一样的,“与”就是普通的“给”,而“献”态度更加恭敬,这说明项羽与范增身份是存在差异的,而刘邦将他俩区别对待,换句话说,刘邦的死活,项羽具有决定性作用。 思考探究 思考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试着品味“献”“与”两个动词。 思考探究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