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 诵读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贰 送友人 目 录 题破山寺后院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小径弯弯曲曲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就掩映在那花木丛中。 僧人住的房舍。 弯曲的小路。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指山中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秀丽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译文】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指各种声响。 只。 贰 题破山寺后禅院 输入文本 输入本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 2.首联中“入”和“照”两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这二字的妙处。 “入”为“进入”,诗中指作者登高进入古寺,间接写明古寺景色幽远;“照”是动词,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出诗人喜悦昂扬的感情。 首联点明了时间(清晨)、地点(古寺)。 首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古寺画面。 贰 题破山寺后禅院 输入文本 输入本 3.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这二字的妙处。 “悦”和“空”使······怡然自得,使······杂念涤除。“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眼前的景物中感受到的愉悦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贰 题破山寺后禅院 输入文本 输入本 4.尾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从听觉角度来展现后禅院的幽静。 ②运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衬托),以“钟磬”的清音来反衬山寺后禅院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送 友 人 贰 送友人 贰 送友人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贰 送友人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明净的河水。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 贰 送友人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译文】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分别 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这里指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贰 送友人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译文】浮云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 比喻难舍之情。 浮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朗读诗歌,并试着翻译诗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我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从此离去。那两匹马却像不忍分别似的在长鸣。 从此离去;兹,此。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贰 送友人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北,明净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横”写出了青山的姿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1.《送友人》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出了送别之景,其中“横”和“绕”用的妙,请简要赏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