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5974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1234660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 方 茅 屋 · 忧 国 忧 民 · 民 族 脊 梁 杜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在成都这座繁华的都市中,有一处苔痕斑驳而充满诗意的角落———杜甫草堂。 他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承载着岁月沧桑和无尽诗意。 激趣导入 杜甫草堂 学习目标 1. 诵读,释“破”,窥见诗人饱览疾苦的 人生。 2. 品读,入“见”,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 形象。 3. 升华,立“心”,传承诗人悲天悯人的 情怀。 杜 甫(712-770) 知人论世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唐朝。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安 史 之 乱 755年,安禄山发动各族骑兵、步兵共15万人,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谋取政权。此次战役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就像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之间,大唐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知人论世 公元760年,杜甫时年49岁,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成都。杜甫一生经过很多城市,但唯有在成都,他的生命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这从他的某些名号中可窥一斑: 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等。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靠亲戚朋友的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背景补充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 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 称为“歌行体”。 · 篇幅可短可长,错落搭配,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 · 格律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 代表作: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曹操《短歌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题:茅屋被秋风吹破 为 所 歌 诗歌体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杜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译文 古诗译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