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8214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课件

日期:2025-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688471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课,外国,二首,未选择的路,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同学们,是否看过电影《长安三万里》? 还记得李白仕途艰难时,发出了什么感慨吗? 课前导入 李白在对自己仕途深感艰难,心中充满悲愤时,依然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相信这条道走不通,一定会有另一条康庄大道等着他。 课前导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发出的感叹,人生的道路的确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可能还会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 让我们一起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来看看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课前导入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 作者简介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卷网-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背景链接 弗罗斯特的农场(位于美国) 《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 相关链接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其特点表现为:(1)形式自由;(2)意蕴丰富;(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诗歌 文体知识 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它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主要特点:哲理诗往往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鲜明的形象,以精彩的议论来揭示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文体知识 学习方法:怎样阅读诗歌 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初步感知 荒草萋萋( ) 伫立( ) 涉足( ) 尴尬( ) zhù qī gān gà shè 幽寂: 延绵: 萋萋: 伫立: 涉足: 尴尬: 幽静寂寞。 延续不断。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长时间地站着。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解释词意 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 听示范朗读,一边听一边从三个方面做批注: ①声调应该高还是低,语速应该缓还是急? ②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用朗读重音符号标注出来。 ③试着划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 听读批注之后,按自己的诵读提示展示朗读。 初步感知 听示范朗读 未选择的路 初步感知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