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产工具 生产力 ②劳动者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③劳动对象 生产 方式 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 ②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形成的社会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古代劳动工具不断演进与劳作方式的变化)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近代机器大生产)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时空坐标 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课程标准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壹: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1、石器时代 (1)时期:原始社会 (2)种类:骨、竹、木、石、蚌、铜、铁等,以石器为主(质地坚硬,更耐用) (3)制作: 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主要工具以单体为主(提在手里直接使用),工具比较粗糙。 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各种复合工具成为生产工具的主流,出现磨光和钻孔技术。 磨制石器更加规整、锋利和适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金石并用时代 (1)背景:人类发现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2)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3)出现:①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②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4)概况: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思考:商周时期青铜农具为何稀少?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青铜资源有限,产量较低,比较贵重,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②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3、铁器时代 (1)出现: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2)传播: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3)中国: 战国: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唐朝:江东出现曲辕犁 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知识补充: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 (1)历程: ①春秋末期,开始出现。②战国时期,初步推广。③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作用: ①提高农具质量,推动生产力大发展; ②推动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小农经济形成,促进社会转型; ④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⑤奠定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总结:梳理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 思考: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变化特点 ①材料:自然材料→加工金属;②方法: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种类:单一性→多样性;⑤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春秋时期: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灌溉 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 三国时期:革新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变化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②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 作用: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精耕细作;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③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三)畜牧工具的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