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曲折中发展 (一)20世纪初至一战前的世界经济 1、背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表现: ①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3、结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后至二战前的世界经济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 1918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内容: ①农业:余粮征集制(核心)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影响: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22年苏联成立,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回复 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以租让制引入外国资本; ③商业: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质: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1953年:苏联模式,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结果: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影响: 积极: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消极: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1)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根本) 表现:股市崩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应对: 民主: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极端: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扩张转嫁危机,发动二战。 知识回顾:罗斯福新政(1933年—1939年) (1)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2)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核心: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计划);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②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③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0世纪50、60年代,黄金时期:国家强化干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 原因: ①战后政府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③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④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概况: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滞胀及调整时期: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滞胀:即停滞性通货膨胀,特指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经济现象 新自由主义:主张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