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素养的理念,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 2.坚持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3.做好与初中课程的衔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时空线索主要展现了古代中国由三国以来的大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本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隋唐结束东汉以来的国家分裂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时期,本课主要是从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三个层面展现隋唐制度创新成就,它们也是促成隋唐繁荣的关键制度,同样对于当下我国制度创新有重要启示,因此本课在是本单元重点课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步入高中学习需要从初中的学习方法中向高中要求转变,初中历史学习较为简单浅显,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面对高中历史不同的学情,学生需要在初中简单的识记能力和初步具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这种特点,做好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依据课标把握好难易程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及时转变高中历史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其次,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不足的现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启发性教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 1.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特有制度,了解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形成时空观念。 2.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运用所产生的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学会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的学习,加深认识它们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模式及作用;赋税制度的演进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两税法的实行内容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大唐帝国神话》 [文字史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公平公正、制度创新、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念。 师:同学们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大唐帝国创造的繁荣盛世,那么唐帝国在当时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想必会有很多,其中不断坚持制度创新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唐帝国都有哪些制度创新呢?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收获知识与快乐!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整体感受盛唐气象,对盛世之因设置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又可与课程小结和升华前后呼应,课程结构和线索更加明显。 2、新课讲授: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