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8318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说课稿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7次 大小:321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课稿
  • cover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说课稿 --湖州中学 邱红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3.3.3点到直线的距离”,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 我将通过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对本节的研究,既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继续,又为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的推导以及后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1)知识与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三角形、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生实际:我校学生实际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但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接性目标)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2)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发展性目标) (1)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2)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 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的受挫感和成功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感受数学的形式美与简洁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应有一个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的探索认知过程。特确定如下重点与难点: 【重点】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和简单应用. 【难点】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特殊的事物,而对抽象的含字母的点与直线方程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把对公式的推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难点的突破】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此我设计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归纳与总结———反思与评价组成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作为辅助教具,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难点在于公式的推导,所以利用探究式教学以及多媒体帮助分散难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2.学法指导 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学习的机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