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人物我来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该单元通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课文,展现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形象。教材编排体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特点,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语言实践。本课设计立足单元主题,结合2022年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将教材中袁隆平、张秉贵等典范案例与当代劳动者事迹进行联结,构建从文本认知到生活实践的完整学习链条。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存在三个认知断层:一是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片面认知;二是难以将教材案例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三是评选标准制定时易陷入主观臆断。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热衷网络信息但筛选能力不足,喜欢互动实践但逻辑表达欠佳,追求个性表达但论证深度不够。本设计通过"AI辅助评选""虚拟发布会"等创新形式,搭建符合00后认知特点的学习支架。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1.通过多文本比对提炼劳动精神核心要素 2.运用辩证思维制定科学评选标准体系 (二)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1.鉴赏不同时代劳动者的精神之美 2.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价值基因 (三)实践创新与社会参与 1.设计劳动者事迹融媒体宣传方案 2.组织校园劳动精神传播公益活动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构建"时代性+传统性+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劳动精神评价维度 难点:实现从个案分析到标准建构的思维跃迁,突破"感动即美"的感性认知局限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AI评委VS人类评———谁更懂劳动之美? (1)播放预录视频:展示某校使用AI系统评选“最美劳动者”的过程,系统根据工作量、获奖情况等数据生成评选结果,引发学生争议。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工智能在评价劳动价值时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精神更深层次的思考。 (2)现场实验:输入教材中袁隆平事迹数据至简化版AI评分系统,对比机器评分与教材评价差异。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机器评分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劳动精神和贡献。 (3)认知冲突:展示两组矛盾案例(默默无闻的实验室助手VS网红扶贫书记),组织小组辩论“数据能否衡量精神价值”。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评价劳动价值时兼顾量化数据和精神价值。 (4)导入任务:成立“人类特别评审团”,研制更科学的劳动精神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劳动精神评价体系。 新课讲授 模块一:解构典范———文本中的精神密码 (1)考古式阅读:分组精读教材文本,用不同颜色标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劳动品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劳动精神,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精神的。 示例:《心有一团火》中“像一团火”的比喻至少包含热情、温暖、持续三个维度。这一示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以及它们在表达劳动精神时的作用。 (2)时空对话:假设张秉贵在直播时代工作,哪些品质会改变/保持?撰写200字跨时空访谈稿。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概念图谱: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文本中“劳动精神”的关键词,归纳“奉献”“创新”“坚守”三大核心要素。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系统地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它在不同文本中的表现。 模块二:标准建构———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1)案例诊所:分析某校制定的评选标准(仅含工作量、获奖次数等量化指标),诊断其文化缺失。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评价劳动价值时,除了量化指标外,还需要考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