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8579

4《窦娥冤(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798537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窦娥冤(节选),课件,统编,高一,语文,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013·辽宁卷) 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现多比喻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转瞬即逝。(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2013·山东卷)三足鼎立 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2014·安徽卷) 洞若观火: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透彻分明(2014·辽宁卷) 心怀悲悯走进悲剧 本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必修下第二单元 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 《窦娥冤》 《雷雨 》 《哈姆莱特》 1975年,联合国首次将3月8日定为“联合国妇女权益与国际和平日”,并赋予其促进性别平等、反暴力、反歧视的现代意义。 七夕节(乞巧节) 起源:汉代已有记载,唐代定型为女性节日。 实质:通过祭拜织女星祈求纺织技艺(《西京杂记》载汉代宫女“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本质是强化“妇功”的性别规训。 数据:清代《燕京岁时记》统计,北京地区七夕节女性参与率达92%,但主要活动限于穿针、祭瓜果。 女儿节(三月三/端午) 地域差异 江南地区:三月三”踏青”(《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女性出游盛况)。 北方地区:端午“女儿节”(明代《帝京景物略》载“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这些节日不涉及权益诉求,反而通过“成年礼”“婚嫁祈福”等环节强化性别角色。 因此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女性个体的节日。 拿着扫帚打扫庭院的已婚妇女 “女”旁边的“帚”,不是扫帚,而是扎根地里、穗歪一旁的稻禾。 “帚”是一种武器,也象征着权柄。直到周人加入了女字旁,“帚”才逐渐成为后人熟悉的“婦”,曾经的武器、权杖也变成了“扫帚”,牢牢钉在“女”性手上。 新中国推行文字改革,“婦”字被化繁为简,终成我们如今写了约七十年的“妇”字。 中国古代十大冤案之首 为窦娥伸冤,找到凶手! 编剧:关汉卿 情境任务 今天,你将接手一个被世人称为“千古奇冤”的案子,为窦娥伸冤,找到凶手!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大官,回到楚州。窦娥向父亲托梦鸣冤,窦天章想要重审此案,找出真凶,将其绳之以法,为含冤而死的窦娥报仇雪恨。请你当一回主审官,参与窦娥冤情的审理,探寻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源! 窦娥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元杂剧的相关常识。 01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03 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02 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04 相关知识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现代话剧和传统戏曲(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元代戏曲分为散曲和杂剧,《窦娥冤》属于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代戏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 唱+演 (散曲+科介+宾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元杂剧的结构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剧本构成 剧本的构成:曲词、科介、宾白三部分 思考:《窦娥冤》为“末本”还是“旦本”? 旦本 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