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9928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222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11.2《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 11 课《与妻书》。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与妻书》是一篇具有深厚情感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书信体文言文,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以及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坚定决心。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奠定基础。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注重阅读鉴赏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在信中所阐述的爱情观、生死观和家国情怀,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文中真挚深沉的情感美,体会作者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责任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欣赏本文质朴而深情的语言风格,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并能够在写作中借鉴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革命志士的精神风貌,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中“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在信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其高尚的家国情怀。学习本文以情动人、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将爱情与革命事业相结合的情感逻辑,把握其内心的矛盾与抉择。深入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武昌起义的激烈战斗场景、革命志士们为理想奋勇拼搏的画面,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景象。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革命烈士的内心世界,他就是林觉民。大家能想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会给自己的妻子留下怎样的遗言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林觉民遗言的猜测和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林觉民及其《与妻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直观的初步印象,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展示林觉民的画像和生平简介,介绍林觉民的成长经历、革命事迹以及他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讲解《与妻书》的写作背景,强调这是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怀着必死的决心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革命志士们为了改变国家命运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观看林觉民的画像和生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与妻书》的写作背景,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为深入解读课文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