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2827

16.2《六国论》课件(共5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00860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六国论,课件,59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六国论 苏 洵 导 入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苏洵站在历史的角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六国为什么被灭? 杜牧 贾谊 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燕 前221年灭齐 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探究 壹 背景介绍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公元前230年秦灭邻近的韩;公元前228年秦再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南下灭齐。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进入了秦汉封建大统一的时代。 秦—强 楚—大 齐—富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北宋疆域示意图 战国疆域示意图 分裂割据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背景介绍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贿赂“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背景介绍 贰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老苏苏洵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 咏苏洵 知人论世 轶事典故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轼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