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于本部分课程内容的描述是: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在“内容要求”部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 “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授课内容的选择应当充分满足新课标要求,选取典型内容对 “开元盛世”的史实进行讲解。 二、教材分析 《开元盛世》在课本中位于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第三课,上承第二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下启第四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盛世局面的出现”“经济的繁荣”及“国际大都市长安”三目。第一目为总体概括和原因分析,第二、三目为具体表现,三个子目相互配合,呈现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景象。 三、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经过第2课的学习了解了盛唐前期的时空背景,为本课感受盛世景象打下了基础。 能力层面: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但在史料提取与归纳分析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需要老师谨慎选择呈现材料并通过设问加以引导。 思维层面: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仍然偏向感性化,因此需要我们借助情境学习法等帮助其代入历史学习情境,避免过多抽象化概念的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五、教学目标 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一系列改革政策及唐朝经济发展、唐朝长安城的基本情况,能够描述“开元盛世”局面的表现。能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二首》 教师导入:大家好,今天的课呢,要从杜甫的一首诗说起。在《忆昔》里,杜甫认为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达到了“全盛”。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呢? “小邑犹藏万家室”说的是哪怕是小的城邑,都有万家人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句,讲的是粮食丰收、国库充盈,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九州道路无豺虎”说明当时社会治安良好。“男耕女织不相失”,指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各安其分。这样的“全盛日”是如何缔造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三课《开元盛世》,一起感受盛世之貌,探寻盛世之因。 环节二:政治奠基 教师过渡:神龙元年(705),82岁的武则天身染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乘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李显,恢复李唐国号,政治中心由洛阳迁回长安。不久,武则天病逝。唐中宗复位后,政治极度腐败,朝政混乱不堪。在705年至712年的八年时间里,唐朝先后发生多次政变,政局动荡不安。 教师提问: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即位后的李隆基是如何扭转形势、化危为安的呢? 学生讨论: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教师提问:《旧唐书》评价这一时期是“贞观之风,一时复振”,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唐玄宗的执政策略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做法有相似之处。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武则天的执政策略与唐太宗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那唐玄宗也是这样吗?同学们看一看教科书,能说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答案:在用人上,他们都能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严格选拔和考核官员;在吏治上,他们都整顿吏治;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