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壹·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商鞅变法 背景: 大动荡 大国争霸, 战争不断。 大变革 改革变法, 应对挑战。 大发展 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大转型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壹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富国强兵 军功赐爵 什伍连坐 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废分封行县制 1.商鞅变法 内容: 2.孝文帝改革: 根据结构图,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东 汉 隋 朝 宋 梁 齐 陈 北周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魏 2.孝文帝改革 内容: 主要问题 基本原因 解决方案 1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2 都城经济困难、面临威胁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 3 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 4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歧视政策 5 地方割据势力大 宗主督护制 6 经济破败、土地荒芜 十六国战乱动荡 采用汉制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汉化民族融合 实行三长制 均田制一举两得 (1)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2)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影响: 3.王安石变法: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为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4.张居正改革 整顿吏治 边防新政 理财新法 改革内容 “尊主权” 考成法 外示羁縻 内修守备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1.改革成效:立见成效,一度恢复生机。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的时期 2.最终结局:毁于一旦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富国强兵 改革影响: 贰·中国近代的变法改革 1.维新变法 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 “公车上书” 序幕—公书上书 (2)内容: 迁都、 拒约、 变法、“议郎” (1)时间: “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这一行动本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3)结果: 变法内容 1.维新变法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 用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政治民主化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 教育近代化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军队近代化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天足会”奖章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京师大学堂牌匾 今日的北京大学 维新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