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0949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91068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从孟子和苏格拉底说起……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重礼 重法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法律(法) 与 教化(礼)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法治通过政令和刑罚约束行动,具有强制约束力 指政教风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通过礼制达到道德感召与自律,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硬 软 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礼法结合 汉以后:礼法结合 秦以前:礼法分离 中国法律的图腾 獬豸(xièzhì) 西方司法女神 五大法系: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 相辅相成 礼 法 选必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变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梳理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 史料实证:利用史料分析先秦时期法律产生发展的历程,认识德治与法治之争及影响。 历史解释:认识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空坐标 西周 中国古代的法治 中国古代的礼教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孔子“为政以德“ 子产 “铸刑书”,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 法治 孟子 仁政 韩非 商鞅 法治 尊崇 儒术, 以经 注律 法家 治国 《九章律》 律令 儒家 化 基层 重视 家训 《大唐开元礼》,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 《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 《九刑》 习惯法 《吕氏乡约》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宋刑统》《天圣令》 “六谕” 《大明律》开创侓例合编的体例 《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乡约与法律合流 《大清律例》 目录 ———中国古代社会对“礼”“法”的阐释 ———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关系的演变 ———礼法关系的相辅相成与对立统一 一、何为礼?何为法? 二、从礼法相争到礼法合流 三、礼法的矛盾与冲突 四、法治乎?人治也! ———中国古代法治的特征和实质 何为礼?何为法? ———中国古代社会对“礼”“法”的阐释 01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 “法”本意是法律、法令。它的含义古今变化不大,在古代有时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