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 1.(共 6分)(1)①pì ②chì(2分) (2)A.汲 B.震(2分) (3)C(2分) 2.示例:游客,您好!欢迎您来到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由您所在的“讲解 员联系处”向东北出发,第一展厅的北面,就是您要前往的第二展厅;从第二展厅出来后,请您向西 走,经过第三展厅,即可到达整个展馆西北角处的第四展厅。(3分) 3.①报君黄金台上意 ②提携玉龙为君死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④赢得生前身后名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⑥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空 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 8分) 4.②④③①(3分) 5.示例一:革命者拥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如同永不干涸的源泉,激励他们奋斗向前。 示例二:全 力奋斗有信念,无私奉献敢担当(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共 16 分) 6.示例:①小满挖深坑种树 ②小满帮树扎根(细心浇水) ③小满坚持种树 ④小满教新兵种树( 句式相似、概括合理即可。一条1分,共4分) 7.示例:第⑥段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刘班长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刘班长“俯下身去” “抓起一把混杂着砂石的贫瘠沙土”“仔细观察”等动作,刻画刘班长细致、认真、帮助年轻战士 克服困难的形象;又通过描写刘班长的语言“这样的土质可不行……”“别灰心……”等,刻画刘 班长既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善于做思想工作,鼓励士兵的形象。(4分) 8.示例一:第①段和第⑩段的“目光”,交代了文章写作顺序的变化,由眼前到回忆,再回到眼前,文 章叙述层次丰富;第③段和第⑨段的“目光”,是为了展现小满眼中的大漠风光,让读者由他的眼睛 看到环境的变化,了解战士们种树的成绩。 示例二:文章第①③⑨⑩段借小满的“目光”交代了客 观环境的变化,黄沙漫天、沙丘荒凉的景象变为黄沙沉寂、绿树成荫,让读者感受到种树的成效;这 些“目光”又表现小满的心情,他从初到军营的烦闷,变为看到绿洲的愉悦和坚守戈壁的决心,体现 小满由浮躁到沉稳的成长。(若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4分) 9.示例:文章结尾段写了成为班长的小满帮助更多新兵种树,扎根戈壁的故事结局。在结构方面,呼应 前文,有力地收束了全文,还留下了余音。在表达主题方面,升华文章主旨,由小满的变化体现军队 代代相传的坚韧意志和奉献精神;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应不折不挠,执着坚守,扎根贫瘠之处,才能 开创新成绩。(4分) (二)(共 11 分) 10.D(3分) 11.示例:首先提出本段论点“爱国主义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然后解说青年人只有热爱祖国,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接着列举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以及青年官兵们坚守喀喇昆仑 山脉等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再次强调本段论点。(4分) 12.示例一:放回文本一的 A处更合适,因为该材料列举的“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在党的领导下”到北大 荒开垦荒地、到戈壁滩建设油田的事例,能强调党对青年的引导作用,能够论证文本一第③段的论点 “爱国主义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示例二:放回文本二的 B处更合适,因为该材料 列举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到北大荒开垦荒地、到戈壁滩建设油田的事例,强调他们有为祖国发展贡献 力量的实际行动,能够论证文本二第②段“爱国要付诸行动”的论题。(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 分) (一)(共 11 分) 13.D(2 分) 14.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2分) 15.示例:该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抓住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湖面 平静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该段还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