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3921

期末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诗歌鉴赏 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266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期末,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诗歌
  • cover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中“洛城”交代地点,“春夜”点出季节以及具体时间。 B.首句描写深夜时分,诗人难于成眠,忽闻笛声,触动诗人的情怀。 C.次句运用比喻手法,极写夜之静、笛之悠,反衬诗人悠闲的心境。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中“齐鲁青未了”,作者直接用笔墨勾勒出泰山的广远绵延。 C.诗中“造化钟神秀”里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颔联“造化钟神秀”是实写,“阴阳割昏晓”是虚写。 C.颈联表现诗人因泰山蒸腾的云雾和归巢的鸟儿而沉醉。 D.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泰山绵延辽阔,以问答形式表现出惊叹仰慕之情。 B.诗歌三四句写泰山的近景,“割”字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 C.诗歌五六句写远望所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鸟儿正返回巢中。 D.诗歌以“望”字统摄全篇,通篇却无一个“望”字,构思精巧。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B.乙诗首句写出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极言塔之高。 C.“古人”喻指礼贤下士的圣君,“浮云”暗指奸佞小人。 D.两诗均以写景来揭示人生哲理,充满理趣富有感染力。 8.人生境遇不同,登临感想也不一样。两诗作者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感想?请简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B.“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诗人在游村的当晚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D.此诗题材虽然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足鸡豚”中的“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热情。 B.颔联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 C.颈联对仗工整,由自然转入人事,农民服饰的简朴体现他们生活艰难。 D.全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