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4034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 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 素材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4次 大小:148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下,短文,两篇,陋室,必备,知识点
  • cover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 必备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著有《刘宾客集》。 2. 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后发展为韵文,讲究句式整齐、押韵。 二、生字读音(扫清字词障碍) 1. 馨(xīn):德行美好。 2. 鸿儒(hóng rú):博学的人。 3. 白丁(bái dīng):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4. 调(tiáo)素琴:调弄,弹奏。 5. 案牍(àn dú):官府文书。 三、重点词语解释(字词夯实,理解文意) (一)实词 1. 斯是陋室 斯:这。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惟吾德馨。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馨”本指香气,引申为德行美好)。 3. 谈笑有鸿儒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人)。 4. 往来无白丁 白丁:原指平民,此处指缺乏学识的人。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或珍贵典籍)。 6. 案牍:官府公文。 (二)虚词 1. 则:就(如“有仙则名”)。 2. 之: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无丝竹之乱耳”)。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何陋之有”)。 四、重点句子翻译(语句疏通,把握内容)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水不一定要深,有龙潜藏就会显灵验。 作用:以类比手法引出“陋室”因主人德行高尚而“不陋”的主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痕爬上台阶,使台阶染成绿色;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充满青色。 手法与作用:对偶+拟人,“上”“入”化静为动,突出环境清幽雅致,表达作者对陋室的喜爱。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交谈欢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来来往往的没有浅薄之人。 作用:通过交往人物的高雅,侧面体现主人的学识与品格。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用:引用孔子言论,反问作结,强化“陋室不陋”的核心观点,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五、写作手法分析(赏析技巧,理解情感) 1. 托物言志:借助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 2. 类比: 用“山有仙名、水有龙灵”类比“陋室德馨”,点明陋室因主人品德而“名”“灵”。 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自比古代名贤,表明志向远大。 3. 对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将世俗喧嚣与陋室宁静对比,突出主人超凡脱俗。 4. 对偶与拟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式工整,赋予景物人的动作,画面生动。 六、主旨情感提炼(把握核心,体会思想) 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雅致,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七、文章结构梳理(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 开头:以类比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中间:从三方面证明“陋室不陋”: 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 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雅)。 生活: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案牍(雅致)。 3. 结尾:以古贤自况(类比诸葛庐、子云亭),引用孔子之言,总结全文,强化主旨。 八、朗读节奏划分(诵读指导,培养语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