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泸州市泸县二中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分第Ⅰ 卷和第Ⅱ 卷。第Ⅰ 卷Ⅰ 至 6页,第Ⅱ 卷 7至 8页。 2. 考生作答时,选择题用 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余各题用 0. 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 全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 卷(阅读题,共 63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最高法院下发通知,通知要求,要依法妥善审理好使用 “ 红色经典 ” 作品报酬纠纷和英雄烈士合 法权益纠纷案件。在侵权认定、报酬计算和判令停止行为时,应当秉承尊重历史、尊重法律、尊重权利的 原则,坚持 “ 红色经典 ” 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利益平衡。为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 益,对因使用 “ 红色经典 ” 作品产生的报酬纠纷案件,不得判令 “ 红色经典 ” 作品停止表演或者演出。 (摘自 2018 年 5 月 15 日《中国新闻网》,记者阚枫) 【材料二】 “ 红色经典 ” 通常是以 “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 《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期的巨变。 “ 红色经典 ” 是产生于 20 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 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 “ 红色经典 ” 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 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三】 “ 红色经典 ” 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卷网-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 Goodreads 上,世界各地的读者对这批 “ 红色经典 ” 纷纷发表评论。 一位 37 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 《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被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 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 “ 红色经典 ” 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改编、翻拍 “ 红色经典 ” 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 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 “ 红色经典 ” 成 “ 风 ” ,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 “ 红色经典 ” 的商业价值。改编者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 英雄主义;从 “ 高大全 ” 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 掘出七情六欲。改编 “ 红色经典 ” 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 红色经典 ” 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 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 ” 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 些 “ 红色经典 ” 开始 “ 变色 ” “ 变味 ”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 一些改编者 想当然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 “ 修正与补充 ” ,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 须知,这些 “ 红色经典 ” 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浸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颠覆这些 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经济利益,想当然地杜撰所谓 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 “ 佐料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