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8088

3.3.2.二呼吸的过程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14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46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3.2.,呼吸,过程,课时,教案,格式
  • cover
第二节 呼吸的过程 第2课时 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描述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通过探究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4.说出一氧化碳中毒和二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急救方法。(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展示资料】 【提出问题】仔细阅读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了。 为什么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呢? 【强调】肺中的肺泡与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 阅读资料,并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导入新课。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探究实践】 实验目标:1.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多二氧化碳。 2.尝试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 材料用具:澄清石灰水,100毫升小烧杯2个,较大气球2个,硬塑料吸管2根,打气泵1个,细线若干条,记号笔1支。 方法步骤:1.用嘴将一个气球吹到一定大小,在离气球口约2厘米的部位用细线扎紧,并打活结,用记号笔在吹起的气球上标注A。 2.用打气泵向另一个气球打入空气,使其与气球A一样大,同样在离气球口约2厘米的位置用细线扎紧,并打活结,标注为气球B。 3.将A、B两个气球口部余下的2厘米分别套在塑料吸管上,用细线固定。 4.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 5.将套有气球的吸管分别插到两个烧杯底部,同时解开扎紧的气球,将球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6.观察两烧杯内石灰水的变化。 操作、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讲解】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更混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学科融合】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听讲、思考。 使学生了解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1.哪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得更混浊? 2.呼出的气体中多出的二氧化碳来自哪里? 3.肺泡与血液是如何完成气体交换的?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使学生初步了解肺泡与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 环节三 讲授新课: 肺内的气体交换 【展示图片】展示肺和肺泡的结构、肺泡和肺泡外毛细血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仔细阅读图片内容。 回顾肺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问题驱动1】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观看图片并分析,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 1.肺泡数量多,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 2.肺泡面积大,人体内的肺泡总面积约有100 m2。 3.肺泡壁非常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4.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这些结构都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分析、总结、记录。 使学生明确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 【问题驱动2】在肺泡处,气体交换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图片,思考:气体1和气体2分别是什么气体? 气体1———氧气;气体2———二氧化碳。 【学科融合】在自然界中,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均匀分布为止。 观看图片并分析,回答问题。 使学生了解肺泡处的气体交换情况。 【展示视频】观看视频,介绍气体的扩散作用。 【讲解】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观看视频。 使学生了解扩散作用的原理。 【提出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