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8454

古诗词诵读《客至》《拟行路难》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27861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著 《拟行路难》与《客至》 的教学侧重点分析 《拟行路难》 学习提示: 1、全诗在抒写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诗人的忧愁愤懑; 2、仔细体会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一、俯仰低回、自具神韵 字面本义:“俯仰”是低头与抬头的动作交替,“低回”是徘徊不前、欲行又止的姿态,合指人在矛盾中反复思量、进退维谷的状态。 文学转化:将物理动作升华为情感表达的节奏,比喻诗人情感在压抑与迸发之间反复拉锯,形成“欲言又止—自我劝解—情感喷薄—强行克制”的迂回轨迹。 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情感节奏的迂回性 压抑的“俯”: 首句“泻水置平地”借水喻命,看似冷静陈述宿命论(“人生亦有命”),实则以自然现象掩盖对门阀制度的控诉,此为情感下压的“俯”。 挣扎的“仰”: “酌酒以自宽”试图借酒消愁,但“举杯断绝歌路难”暴露出自欺欺人的徒劳,情感短暂上扬却无法突破。 徘徊的“低回”: 结尾“吞声踯躅不敢言”以戛然而止的沉默收束,情感在即将爆发时骤然跌落,形成“盘旋不散”的余韵。 概括为: 1. 起笔的隐喻与情感压抑。 2. 中间的自我消解与情感矛盾。 3. 结尾的情感爆发与戛然而止。 这种 “欲言又止” 的笔法,将压抑的痛苦转化为沉默的力量,正如王夫之评价的 “一俯一仰,神情无限”。诗歌的情感脉络犹如波浪,从平缓到汹涌,最终在压抑中形成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俯仰低回” 属于诗歌创作中 抒情手法(或情感表达方式) 的范畴,具体指诗人在抒发情感时不直接宣泄、直抒胸臆,而是通过 含蓄迂回的方式,借助意象隐喻、情感顿挫、结构起伏等手段,使情感在低回往复、欲言又止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形成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的艺术效果。 核心内涵与特征: 1、情感表达的间接性 区别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直抒胸臆,“俯仰低回” 强调情感的 “克制性表达”,如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以 “泻水置平地” 的自然现象隐喻人生贵贱,将对门阀制度的愤懑隐含于物象之中,通过比兴手法实现情感的 “迂回传递”。 2、节奏与层次的顿挫感 情感呈现非直线式喷发,而是通过 起承转合的结构设计(如先抑后扬、欲言又止)或 意象的多重叠加(如李商隐《锦瑟》用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 等典故构建朦胧意境),使情感在 “俯仰”(即起伏、往复)中逐步深化。例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沉郁与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含蓄交织,形成情感的低回跌宕。 3、神韵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通过 “不直写而曲写”,预留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体会,如王维《山居秋暝》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细节暗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感隐含于画面之中,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境界。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与 “托物言志” 的关系:二者同属间接抒情,但 “俯仰低回” 更侧重情感表达的 动态过程(如情感的迂回、节奏的顿挫),而 “托物言志” 侧重物象与情志的 象征对应(如松竹象征高洁)。 2、与 “含蓄” 的关联:“俯仰低回” 是 “含蓄” 抒情的具体表现形式,强调情感在 “欲言又止”“欲抑先扬” 中的流动感,而非单纯的 “不直接明说”。 总之,“俯仰低回” 是诗歌抒情手法中 “间接抒情” 的高级形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情感的迂回、节奏的顿挫、意象的隐喻等方式,使诗人的内心波动在含蓄克制的表达中形成深远的艺术感染力,尤其体现于中国古典诗歌 “意在言外”“韵外之致” 的审美追求中。在高中语文试题中,“俯仰低回” 的抒情思路常通过间接抒情、情感顿挫、意象隐喻等考点体现,以意象分析、情感对比、结构鉴赏的形式考查。 答题策略: 1.精读文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