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含义: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意大利法西斯党党徽 阿道夫·希特勒 国家 表现 意大利 191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意德日国家一战后产生法西斯组织,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背景 法西斯主义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极端民族主义&建立世界霸权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战争 极端民族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面对大危机, 各国如何应对? 1.建立法西斯政权,侵略扩张:德、日 2.改革:美国 罗斯福新政 (1)、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 萨丁王朝在统一意大利之后,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一战前,意大利是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与封建经济仍大量存在。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但实质上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西方平分世界。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2)历史传统: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材料: 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 的口号。有军人说:“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巴黎和会后,意大利人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