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5794

3.1 质量和密度 第一课时 教案 (分栏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594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质量,密度,第一,课时,教案,栏式
  • cover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质量和密度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7~9年级:②知道质量的定义,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科学观念:知道质量的含义、单位以及换算关系;通过推理、论证,知道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位置、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注意事项。 科学思维:针对真实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逐步建立质量的概念;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实验,知道物质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态度责任: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提问、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及已有生活经验的累积,学生对质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生活中日常语言表述的干扰,以及自身思维认知的局限,学生往往会混淆“轻重”和“质量大小”的概念,或者认为“重量”和“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应用具体的实验和生活实例,进一步丰富并深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深人地理解质量概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会应用简单的仪器测量质量,但对托盘天平的结构的了解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还不够熟悉,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强化。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节内容是第3章第1节《质量和密度》的第一课时。质量是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它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基本属性,如轻重,有了简单的认知。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质量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密度、重力、压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观察两个不同大小的铁块 学习活动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质量 教学活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两个铁块是否 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 有轻重差异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单 为什么会产生二者轻重的差异 位还有t、g、mg等。科学阅读:质量单位 ———千克的介绍。 过程诊断 由大小铁块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自然地引出质量的定义,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建构概念。 学校任务② 质量单位的换算 学习活动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教学活动 开展换算练习,熟悉单位间的换算 一个鸡蛋大约50 选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如一个鸡蛋、一瓶矿 一本科学书约0.2 泉水、一本书等,先估测物体的质量,再用 一个中学生约50 电子秤称重,感受估计的准确性。 一滴水的大约在50 一头大象约6 过程诊断 通过体验物体的质量这一活动,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更为具体化,将质量这个科学量和生活实际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学习活动 学生选用易于改变形状的物品(如 教学活动 物体的形状改变,质量是否会发生 矿泉水瓶、橡皮泥、铁丝等),称量形状 改变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改变前后的物体的质量。质量并未发生改 为什么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变。 引导学生根据质量的定义,归纳出物体所含 物体的质量由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物体 物质的多少没有发生改变。 的质量不会随形状、状态、位置或温度的 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诊断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并最终得出结论,这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任务④ 质量的测量 学习活动 展示托盘天平 教学活动 你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介绍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