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设计理念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意象解码-情感共鸣-文化溯源-创意实践”四维路径,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笔下泰山的雄浑气象,体悟诗人“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提升语言品析能力、辩证思维、审美创造力,增强对中华诗词文化的自信与传承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文化自信 了解杜甫“诗圣”地位及唐诗鼎盛期的文化背景,感悟诗中蕴含的进取精神与家国情怀。 2. 语言运用 掌握“岱宗”“决眦”“凌”等关键字词含义,赏析对仗工整、虚实结合的语言特色。 3. 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李白《望庐山瀑布》,探究山水诗“雄浑”与“飘逸”的风格差异,培养文学比较能力。 4. 审美创造 想象“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壮美画面,尝试通过摄影构图或现代诗改写重构诗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析“望”的层次(远望、近望、神望),体会泰山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会当凌绝顶”中“凌”字的多重意蕴(征服自然、人生抱负、精神超越)。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云端瞰泰山 1. 激趣带入 播放泰山图片(云海、石刻、十八盘),配乐《高山流水》,提问:“如果你是摄影师,会如何拍摄诗中的泰山?” 2. 诗人档案揭秘 展示杜甫青年时期画像及“致君尧舜上”的志向,设疑:“25岁的杜甫如何用一首诗‘望’出人生格局?” (二)诵读感知:品诗韵,析节奏 1. 阶梯式诵读 教师击节吟诵(模仿登山步伐节奏),学生标注停顿与重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创意诵读赛:分组用“豪迈宣言”“登山号子”等不同风格演绎,体会五言古诗的铿锵气韵。 2. 古今词义探秘 小组合作:解析“岱宗”(泰山别称)、“造化”(自然神力)、“决眦”(睁裂眼眶)的文化内涵。 (三)深度品析:解构“望”之三境 1. “望”字三重境 任务一:绘制“望岳三境图”: 远望(首联):齐鲁青未了 → 空间辽阔; 近望(颔联):阴阳割昏晓 → 光影奇幻; 神望(尾联):凌绝顶 → 精神升华。 任务二:聚焦“割”字,讨论:“为何不用‘分’或‘划’?”(点拨:“割”凸显泰山主宰天地的力量感)。 2. 对比思辨擂台 对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分析杜甫“荡胸生曾云”如何体现“沉郁雄健”与“浪漫飘逸”的风格差异。 (四)文化溯源:诗心映山河 1. 泰山文化密码 链接封禅文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理解泰山作为“精神图腾”的象征意义。 2. 士人精神图谱 展示范仲淹“先忧后乐”、王安石“不畏浮云”等案例,探讨“登高言志”的文学传统。 (五)创意工坊:诗情化万象 1. 多元表达工坊(三选一) 光影诗人:用手机拍摄校园景物,配一句诗化解说词(如“楼角割斜阳”); 山河代言人:为泰山设计文创标语,需包含“凌”“决眦”等诗眼; 时空辩论赛:以“当代青年是否需要‘望岳精神’”为辩题,展开微型辩论。 2. 成果展评 举办“诗画泰山”展览会,学生用“星火贴”评选“最佳意境奖”“最具创意奖”。 (六)分层作业设计 1. 基础层:背诵全诗,完成“青未了”“决眦”的古今词义对比表。 2. 拓展层(二选一): 文学圈:搜集杜甫《春望》对比赏析,撰写“杜甫的‘望’之变”小短文; 跨学科:结合地理知识绘制泰山地形图,标注诗中提到的景观方位。 (七)板书设计 望岳 【唐】杜甫 望之三境: 远望 → 齐鲁青未了(空间浩渺) 近望 → 阴阳割昏晓(力量磅礴) 神望 → 会当凌绝顶(精神超越) ▲诗魂密码:以山喻志、虚实相生、盛唐气象 教学反思 本设计以“望”为眼,通过三境解析撬动全诗意蕴,引导学生在“山河之望”与“人生之望”间建立联结,既品读杜甫青年时期的凌云壮志,更思考“攀登精神”对当代生命的启示,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双向共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