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②表现: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③结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 1918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③ 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粮食税、租让制) ④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⑤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应对: 民主的方式: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②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⑤战后经济政策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1950-1973 1974-198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GDP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20世纪70年代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知识拓展1:评价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 积极: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① 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 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新兴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