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9052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25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必修下册16.2《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严密论证。 2.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战国后期,群雄争霸,秦国作为后来居上的国家,从一开始的蛮荒之地,一路发展到令东方六国胆寒的军事强国。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的思考,在感叹秦国迅速崛起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六国失败缘由的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来听一听北宋文学家苏洵对此有何看法?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2.写作背景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分为两种: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 学习任务一:实词释义 通读文本,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学案中加粗的字词。 明确: 六国破灭(灭亡),非兵(武器)不利(锋利) ,战不善,弊(弊端)在赂(贿赂)秦。赂秦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力亏(亏损),破灭之道(道理,原因)也(句式: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句式:判断句)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形容词作活用为动词,小的方面)则获邑(小城镇),大(形容词作活用为动词,大的方面)则得城(大城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心的),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回想)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通: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相当于“而”,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不甚惜,举(拿)以(把)予人(句式:省略句式),如弃草芥(小草)。今日割(割让)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