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常见考点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文句子翻译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借代的修辞手法,竹代指管状乐器,丝代指繁复的音乐)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3、音节助词,不译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鸣之而不通其意《马说》 何陋之有?《陋室铭》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宾+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中心词+之+形容词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二)、作第三人称代词 虽与之俱学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恢弘志士之气 田忌欲引兵之赵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恢弘志士之气。 田忌欲引兵之赵。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的) (到) (他们,指代董允等人) 下列四个句子中哪两句中的“之”字用法是相同的? A、久之,目似瞑 B、宋何罪之有 C、公将鼓之 D、又数刀毙之 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屠惧,投以骨《狼》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1.表示目的,“用来”、“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2.表示结果, “以致”、“因而”。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其 (一) 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其真无马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 “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屠大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