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材料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8—12月,先后有38个日本青年代表团访华。参加首届中日青年大联欢、这是中日两国民间青年友好交往的首次盛会。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到达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田中抵达北京时说:我是顺着民间交流已经铺就的轨道一路走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陈锦华《中日关系大事辑览(增订本)》 材料二 60年代中期以前,西欧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只有瑞典、芬兰、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国家。到1972年底,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之70年代中国与亚非拉不少新兴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所称的“第三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建交高潮”出现的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请举出一例。 2.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自元大都开始,历经明清,中轴线承载着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核心功能,彰显着皇权至上的理念。故宫、天坛等建筑沿中轴线有序分布,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和宗法礼制。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 材料二 近代以来,北京历经沧桑。列强入侵,北京中轴线周边建筑遭到破坏,打破了中轴线区域原有的宁静与辉煌,见证了民族的屈辱与抗争。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徐中约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舞台上,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吸引着世界目光。各国政要访问北京,参观故宫等中轴线景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出自相关外交活动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北京中轴线布局体现了哪些政治和文化理念?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北京历经的屈辱与抗争的史实各一例,并分别简述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京中轴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见证了新中国哪些外交风采?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筑牢国防·维护安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中国的国家形态开始步入以领土作为判定国家类属,以封建制为主要社会形态的传统国家时期,国防的对象也随之转变为对秦朝边陲构成安全威胁的周边游牧部落和少数民族。为抵御外敌入侵,重建、修缮、连缀和延伸强大的防御体系、再辅之以“徙民实边”等手段。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末取得伐“百越”的最后胜利,同年,在这里正式设置三郡。 ———何锋《中国国防教育史纲》 材料二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这是百年中国国防史上十分壮丽辉煌的篇章。1950年,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历时两年九个月,迫使其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军威与国威,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促进了国防建设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丰富经验。 ———何鹏程《探索中国精神:大国筋骨是这样炼成的》 材料三 ◆1949年: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宣布成立 ◆1956年:中国仿制生产的歼—5战斗机首飞成功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