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 第2课时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出极地科学考察的科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开展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极地地区科考的意义。 2. 能解释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出极地地区科考的意义。 【难点】 能解释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2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课时学习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本课时有两个要点,一是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可从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两方面展开分析。二是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可从极地地区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极地地区本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两方面展开分析。 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极地地区,体会局地事件对全球的影响,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时教学用2023年中国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事例引题,从为什么选择9月去北极,11月份去南极的思考开始,完成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的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中国第13次北极考察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 【提出问题】 科考队员为什么选择9月份去北极,11月份去南极? 看图片思考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 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了以科学考察为主的阶段,极地科考的意义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极地科考队再次揭秘极地地区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极地科学考察 【展示图片】我国的极地科考站简介图 【提出问题】请问科考队员为什么选择9月份去北极,11月份去南极 【结论】北极暖季一般为5月-9月;南极暖季一般为11月-次年3月。去南极或北极考察要选择当地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便于开展科学考察 结合气候,按要求读图并思考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出示材料】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材料 任务一 【展示图片】南极地区及其矿产资源分布图和北极地区及其矿产资源分布图 【提出问题】阅读下面两幅图,结合材料,分析人类进行极地科考的意义 【结论】1、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独特,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2、极地科考能够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的矿物学依据。科学家通过该南极冰芯揭秘全球大气环境的变化历史,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阅读】北极航道开通及意义 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材料总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视频播放】各国极地科考站大比拼 【展示图片】各国极地科考站 【活动探究】分析科考站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出示材料】极地科考站的房屋多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采用双层玻璃,玻璃夹层中间多为真空。房屋根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朝不同方向开门,还没有天窗 【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科考站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人地协调观 归纳总结:极地气候严寒,“夹心”式及双层玻璃都有利于保暖;房屋根基深,下面为立柱,是未来防止积雪掩埋,利于烈风吹过 二、极地保护行动 过渡: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加剧的背景下,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如果保护极地环境 【出示材料】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材料: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他地区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和物质会通过大气和洋流影响到极地地区 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