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4580

中图版(2024)七年级下册 7.4长江中下游平原(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05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950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图版,2024,七年级,下册,长江,中下游
  • cover
《长江中下游平原》教案 第1课时 区位优势与自然条件塑造“鱼米之乡”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准确说出该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其显著的区位优势。 综合思维:分析该区域优越自然条件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优越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践力:通过考察、访问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地图描述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地图上的位置,说明其范围,阐述该区域显著的区位优势. 2.能熟练列举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农业部门和农产品。 3.深刻感受长江中下游平原独特的地理魅力,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观念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显著的区位优势。 2.掌握长江中下游优越自然条件与“鱼米之乡”的内涵。 【难点】 1.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工业基地以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展开,这些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独特的风貌,塑造了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本节课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探究挑战—小试牛———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问题驱动: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请同学们观察苏字的繁体写法有什么含义?”———以广为流传的俗语切入,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特征,让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新知感悟:结合图文资料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鱼米之乡”等内容———通过分析长江地理位置要点,让学生清晰把握其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独特空间位置,构建起对该区域的初步认知框架,明确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格局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学习平原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密集河网等自然要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关系的能力,为“鱼米之乡”铺垫做; 探究挑战: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实际案例,讨论河流在供水、水运、灌溉、养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小试牛刀:紧贴课堂所学,设计题目———解题能力、图文阅读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提出问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意思是苏州和杭州的美丽与繁荣如同天堂一般,常用来形容这两个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富足。请同学们观察“苏”字的繁体写法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并回答问题:“苏”字的下半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