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5543

第17课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课件+素材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6次 大小:61761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素材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周敦颐 新课导入 在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中,作者以红莲自比,把荷叶比作母亲,赞美了无私、伟大的母爱。而宋朝大儒周敦颐赋予了莲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走进《爱莲说》,感悟“莲”不寻常的内涵。 学习目标 1、朗读,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并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莲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著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为《周元公集》)。 写作背景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本文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请观看下面视频解说,了解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 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 文有些相似。 议论 杂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亵玩( ) 噫( ) 颐( ) 鲜有闻( ) 隐逸( )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yí xiǎn yì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整体感知 听读名家诵读,然后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爱莲说 周敦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任务二:诵读积累·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注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过分艳丽, 水 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 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泥而不 染, 濯清 涟 而 不 妖,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助词,的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喜爱 表转折,却 我 任务二:诵读积累·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