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和文体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思维能力:诵读全文,读出本文的独特韵味,体会陋室不陋,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审美创造:感悟作者的情操,联系现实,了解文章的当下价值。 文化自信: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内心富足的价值观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翻译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与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和州知府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猜猜这次刘禹锡写了什么?是的,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大门之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二、检测预习,夯课文之基 解题,了解作者 (1)“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三、朗读课文,读铭文之味 活动———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朗读没有标点的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小结断句方法:看名词代词定主语、宾语;看语气词在句首、句末;看对话标志找“云、曰”;看句式助断句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划分节奏:主谓之间优先划分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男女对读,总结特点 出示: 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女: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女: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合: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总结铭文的特点:篇幅短小,句式工整,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押韵。 学生找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活动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课文。 遇到疑难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省略句和倒装句的翻译 2.当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 (1)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精读课文,感陋室之雅 1、齐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刘禹锡的陋室陋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